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7-12-17

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始于1923年,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创建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新的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余载。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3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现有10个二级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著名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任名誉校长,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英籍华人经济学家Shujie Yao、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109人,博士学历教师139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国防教育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3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9个特色学科。近五年获批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3项,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与中国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共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与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协商共建“新丝路经济带互联网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保障。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是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坚持先进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作为学校创始人的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两次领导解放渭南的权秉华等革命先辈;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山东大学教授仵从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4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近百名泰国、韩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近年,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形成合作办学意向,建立“莫斯科艺术学院”,并就教师博士和博士课程学习、派送赴俄访问学者计划等事项达成共识。同时,学校积极筹办国际中学,不断促进办学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渭南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学校秉承“以创业创新为核心,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的人才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传承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始终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科学人才为基础,以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支撑,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证,推动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就业工作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长为组长,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级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也相应的成立了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我校就业工作已经建立起来“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大了工作和政策力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积极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三、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渭南师范学院2015毕业生共有407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797人,专科毕业生280人;男生1182人,女生2895人;师范类毕业生1841人,非师范类毕业生2236人。

 

 

 

 

 

    

表1:2015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

生源省份生源人数所占比例陕西321578.85%北京70.17%天津50.12%上海30.07%重庆110.26%黑龙江80.20%吉林60.14%辽宁60.14%河北751.83%山东551.34%江苏441.07%安徽320.80%浙江170.41%江西320.78%福建340.83%广东90.22%广西250.61%湖南360.90%湖北290.71%河南771.90%山西952.33%内蒙古340.83%宁夏130.31%甘肃892.18%四川130.31%贵州140.34%云南250.61%新疆130.31%青海200.50%西藏120.30%海南230.56%合计4077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2015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3629人,初次就业率为89.01%。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3381人,初次就业率为89.04%;专科毕业生就业248人,初次就业率为88.57%。(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2015年6月30日)

2:2015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总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舞蹈学 S2424100%化学 S828198.78%朝鲜语 S494897.95%物流管理636196.82%教育技术学 S858296.47%广播电视编导12211795.90%软件工程474595.74%地理科学 S11110695.49%电子商务11811294.91%学前教育 S696594.20%新闻学514894.11%旅游管理494693.87%数学与应用数学 S10710093.45%人力资源管理11811093.22%思想政治教育 S686392.64%动画787292.3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514792.15%物理学 S373491.89%英语 S15013791.33%广播电视新闻学464291.30%广告学454191.11%生物科学 S524790.3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S413790.24%材料化学504590%美术学 S15614089.74%市场营销676089.55%信息与计算科学474289.3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39289.3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54088.88%数字媒体艺术443988.63%网络工程353188.57%历史学 S524688.46%日语686088.23%教育学 S575087.71%会计学18616186.55%汉语言文学 S20717986.47%经济学887686.36%心理学 S786785.89%音乐表演393384.61%应用化学816883.95%体育教育 S867283.72%公共事业管理534483.01%材料科学与工程524382.69%财务管理786380.76%科学教育 S312580.64%艺术设计17413979.88%人文教育 S493979.59%戏剧影视美术设计493979.59%音乐学 S15912477.98%合计3797338189.04%

注:标注“S”为师范类专业

3:2015届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总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语文教育 S535196.22%数学教育 S444295.45%英语教育 S676292.53%市场营销191684.21%应用电子技术181583.33%音乐教育 S171482.35%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161381.25%艺术设计171376.47%会计电算化292275.86%合计28024888.57%

注:标注“S”为师范类专业

4:2015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层次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本科1750156689.49%专科18116993.37%合计1931173589.85%

5: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不含升学、出国)

单位行业名称本科就业人数人数百分比专科  就业人数人数百分比农、林、牧、渔业3107772.48%164106.10%采矿业3107240.77%16421.22%制造业31071865.99%164127.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107892.86%16400建筑业31071203.86%16474.27%批发和零售业310751716.64%1642716.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107652.09%16463.66%住宿和餐饮业3107672.16%164106.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1072949.46%164148.54%金融业3107762.45%16421.22%房地产业31071243.99%164116.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1071474.73%16484.8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1071514.86%16453.0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107300.97%1640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1071123.60%16463.66%教育310753017.06%1643320.12%卫生和社会工作3107371.19%16421.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10734711.17%16474.2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107632.03%16410.61%国家基层项目3107311.00%16410.61%地方基层项目3107200.64%16400合计31073107164164

 

(三)就业行业及地域分布

就业行业分布为升学349人,出国9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52人,机关事业单位12人,国有企业42人,教育行业563人(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的344人,占比为18.69%),其他企业2354人,待就业448人。就业地域以陕西本省为主,占到了69.53%,选择在西北地区省份(不含陕西)就业的学生占总数2.21%,东北地区省份就业的学生总数0.34%,华北华中地区省份各占就业学生总人数的3.69%和2.71%,华东、南和西南地区省份各占就业学生总人数的6.85% 2.61%1.08%充分显示了我校立足陕西,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6:2015届本科毕业时陕西省内地域流向分布统计表

陕西省十市就业人数占比西安市113529.89%铜川市541.42%宝鸡市1203.16%咸阳市711.87%渭南市98325.89%延安市671.76%汉中市591.53%榆林市501.32%安康市491.30%商洛市521.37%合计264069.52%

(四)求职途径

我校毕业生主体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内各类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其他学校及人才市场招聘会、统一招聘考试、网络求职等就业途径作为辅助。

 

(五)就业满意度

2015届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站、就业手续办理、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情况普遍满意,满意率均达到96%以上,非常满意的均在47%以上。96.19%的毕业生对我校市场组织表示满意,其中56.21%的毕业生非常满意,体现了我校开发市场的重要性和市场组织的有效性。

7: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

促进就业措施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市场组织56.2139.983.81校园招聘会55.2342.372.40就业信息网站66.2431.282.48就业/职业辅导42.8552.864.29创业指导36.9458.674.39就业手续办理70.4727.841.69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力度48.7747.423.81就业工作教师的专业化水平65.2432.192.57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每年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部分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笑毕业生评价较高。

用人单位评价我校毕业生:个人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过硬,态度端正,纪律性好、作风正派;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工作态度端正;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认为我校部分毕业生存在的不足集中在:自身定位模糊,对社会了解不足,主动性、适应性有待加强。

铜川市财税服务大厅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固县第五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认真负责工作上兢兢业业”;渭南市集才中学评价我校毕业生态度端正,善于学习”;西南石油大学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踏实认真,深受学生欢迎”。我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8: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统计

题号评价内容满意度(%)不满意度(%)1对我校毕业生整体质量是否满意95.014.992对我校推荐工作是否满意93.886.123道德品质90.259.754敬业精神91.228.785专业技能89.8810.126实践能力89.0210.987团队协作90.029.988沟通能力91.058.959学习能力93.886.1210创新意识93.236.7711身心健康1000

用人单位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给予了良好建议:建议学校加大实践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应行业知识的讲座、培训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先进文化育人核心理念,确定“培养坚定创业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通专相宜、文理渗透、教(学)研结合、三师导引的方针,推行“学、用与研、教”融合,探索形成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卓越教育贯穿其中的“双创”应用人才和“2+2+2”培养模式。

2.狠抓本科教学工程。2011年、2013年和2015年,3次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等,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以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制定实施《专业建设若干意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5个规划和方案,对照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年度建设目标,组织专家定期评估,撰写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开展学生对专业办学的满意度调查。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实践方案,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切实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积极与地方人民政府联系,协商建设大学生创客园,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鼓励、指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5.着力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1年起,率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连续5年项目总计500项,其中省级73项、国家级38项,3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奖,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重视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16所大学共同倡议成立了“泛西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累计创业创新培训2400余人次,投资380万元实施190项实体创业项目,27名受训大学生注册公司创业。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共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与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协商共建“新丝路经济带互联网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保障。

6.突显教师教育特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成立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服务秦东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在渭南市11个县区和铜川市等地建设了15个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与86所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实验区基地学校,与临渭区教育局确立了双方长期师资培养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临渭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项目”,五年组织师范生顶岗实习500余人次。开展校地共建“课程专家进校园”活动,年均组织教师到实验区基地学校作学术报告、指导基地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20余次。设立67项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带动基地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二)树立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结合,依托学校科技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法制教育宣传周”、思想政治教育图片展、人文论坛、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完善的人格。

2.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延展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教师的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将公共艺术类课程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专业课程学习与人文论坛、科学论坛、大学生科技文体竞赛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相结合;对现有的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加大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综合技能拓展训练类项目的数量和比重,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面向社会需求,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1.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师范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初等、中等教育及民营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线就业;加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毕业生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应聘、及时就业。同时教育毕业生发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从基层做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克服心浮气躁,盲目攀比的心理。

2. 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是我校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各二级学院能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能力培养,利用专业课教学中的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二是学校教务部门、团委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接受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三将《就业指导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授课学时充足,同时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指导水平,使就业指导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化、实用化;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创业技能等方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3.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及时就业。积极拓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引入实力强的招聘企业;大力开拓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鼓励学生报考振兴计划、西部计划、村官、等公益岗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完善就业信息库建设,库中现有用人单位730余家;建立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就业联盟,为毕业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4.着力推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与“智联招聘”、“211校招网”、“赶集网”等全国各大就业招聘网站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2015年,在各类就业发布平台发布就业信息490余条次。

5.办好各类招聘会。201411月,我校举办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单位284家,参会代表6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学生2832人。另外我校就业中心举办周三专场招聘会37场,参会用人单位42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500余个。部分二级学院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6.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学校就业部门积极和省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渭南市人社局联系,一方面积极为毕业生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为2015届毕业生中107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在省人社厅申请了每人1000元的毕业生困难帮扶补助,共计10.7万元;40名毕业生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共计12万元;另一方面与人社局联合开展就业招聘,目前,学校与人社局已实现网站后台互联,招聘信息共享。

7.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走访工作,系统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实事求是地检验我校的教育质量。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真切地反映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教育各环节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对明确教改方向、改进我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8.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等活动,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调整期望值,积极主动地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就业。

9.建立就业预警制度。继续完善“专业—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对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构建更加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显示器”。学校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并将其反馈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根据就业市场反馈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专业预判、调整力度,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2)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需要打基础;(3)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5)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为教师、学生视野开拓搭建平台。

六、2016年就业工作趋势预期

(一)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小幅回升,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持续处在高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6年,我国在总体上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韧性、空间、动力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支撑经济增长实现中高速的基本潜力和条件。再加上十八大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逐步落地生效,必将有力地、明显地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预计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步企稳、小幅回升态势,预计2016年GDP将增长6.5%以上。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60万左右,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和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叠加,2016年就业工作面临不稳定的内外环境,可以预见的就业困难,新老问题交织,多重挑战交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新机遇

2015年被称为“元年”,党中央、国务院力推的“、万众创新”如燎原之火,轰轰烈烈的在中国大地燃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为市场主体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释放增长潜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也就是说2015年以来,中国平均每月约有30万个新企业诞生,每天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李克强总理认为,年轻人通过创业对他们个人而言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对社会而言,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打通阶层流动;于企业而言,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必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三)认清形势,总结经验,全方位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从今年情况看,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逐渐提前。针对2016届毕业生的招聘从2015年9月就已经开始陆续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16年5月,每周三的专场招聘会均有15—20家单位,各二级学院也陆续举办针对本专业学生的招聘会,需求总数与往年略有上升。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条件和形势趋于稳定,同时,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求职过程中心态不稳定;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处理升学、就业之间的关系。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深入促进基层就业、困难生就业、女生就业等工作。

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教育厅的帮助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渭南师范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完成。2016年,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依托“学校主管、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全程化运作、全员化参与、专业化指导、信息化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途径,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